网上科普有关“人民调解制度的意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人民调解制度的意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法律分析:人民调解作为我国特有的纠纷化解方式,以其便民性 、主动性、亲和性和情理法共融性 ,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大大减少了信访量、诉讼量和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一枝花 ”,其成功经验和做法也为西方国家的“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ARD)”所吸收 。
法律依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十六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据法律 、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 、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 ,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中国古代调解制度
一、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作为解决纠纷的一项制度,调解是中华民族横亘古今 ,最具有生命力,也最为世界所注目的法律传统。调解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中 ,已有调处的记载,秦汉以来,司法官多奉行调处息讼的原则 ,至两宋,随着民事纠纷的增多,调处呈现制度化的趋势 ,明清时期,调处已臻于完善阶段” 。明朝还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张榜贴文,申明教化 ,同时由乡官受理当地民事案件与轻微刑事案件,加以调处解决。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 ,孙中山先生开始全面引进西方法制,建立近代化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这套法律制度并未能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传统的调解仍成为解决纠纷的首选 。至抗战时期,在***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各个解放区 ,人民政权之司法机构即已建立了调解制度,将审判与调解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倡导“马锡五审判方式 ”。
1956年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民事审判工作方针;1964年,这一方针被发展为十六字方针 ,即“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 、调解为主”。至此后很长一段时期,调解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政策导向。在该政策指导下,一些法院片面追求调解率 ,以此作为考核法官办案质量高低的标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强迫性调解案件 。因此,1979年我国在起草《民事诉讼法(试行)》时 ,对“调解为主 ”的原则做了修正,将“调解为主”改为“着重调解”。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要求法院立足调解处理民事案件,将调解贯穿于审理的始终 ,在万不得已时才以判决结案。但是,该原则虽在用语上避开了“调解为主、审判为辅”,但就其实质而言 ,仍然保持着调解为主、和解优先的作法,在实践中仍存在着大量的盲目性追求调解率而所产生的强迫调解 。
1991年我国开始修订《民事诉讼法(试行)》。立法机关再度对调解原则进行修改,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 ,应当及时判决 ” 。理论界将其称为自愿合法调解原则。同时,立法机关还将有关调解的规定从“普通程序”前移至“总则”部分,这样 ,既可以避免将调解误认为开庭前的一个必经程序,又表明调解适用于包括一 、二审、再审在内的审判程序。自愿合法调解原则突出了自愿调解,从而使这调解原则更加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调解的本质 ,同时,它否定了“着重调解 ”,纠正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 。
近年来 ,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全国法院调解结案率虽有所减少,但与判决结案相比 ,仍占相当比重。以笔者所在的D区人民法院2014年来说,共受理的民事案件共3703件,审结3694件,其中调解结案的2663件 ,占结案数的72.09%。可见,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解决当事人纠纷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 。
二、当前法院调解运行机制与伴随的问题
在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正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民主 、自由、平等和独立,它强调分权、自治和权利的保障 ,要求国家尽可能地干预经济关系,充分地尊重私人间的合意和选择的自由,仅从宏观上调控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这一本质要求体现在民事诉讼结构中 ,就表现为法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使当事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决定自己的诉讼行为,而法院对当事人自由行使诉讼权利不予干预 ,更不能代替当事人去处分由当事人享有的自由权利。
事实上,近年来学术界对法院调解的质疑,也主要是围绕法院调解这种“裁判者进行调解”的地位展开的。因为,法官进行调解时主要身份应当是“调停者”但要始终把握这一身份是很难的 。法官最终的裁决权 ,无疑是法院调解中对当事人的无形压力。司法实践中法官的“以判压调 ” 、“以拖压调”、“以诱促调”、“强制调解 ”屡屡发生,使当事人难以行使处分权,有违自愿原则。更有甚者 ,法官也会先入为主,即在调解成立当事人拒绝签收调解书或法官调解方案不被接受情形下,法官也有可能依调解协议或调解方案判决 ,由此造成调判不分 。
第三,调解原则的规定不尽合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了诉讼调解必须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 、事实清楚、分清事非的原则。制定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的初衷是为了防止一些法官不重视案件基本事实的调查 ,在调解中无原则地“和稀泥”或对难以查清的案件执意调解的做法而制定的 。但这是法院判决应遵循的原则,将其作为法院调解的原则与当事人的合意是相矛盾的。况且,我们现在的审判方式改革 ,强调的是职权主义和辩论主义相结合,要求法官在查明事实上追求的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这些都使产生这一原则的因素消失,所以该原则应当予以废除 。
现代民事诉讼的一个显著的发展是当事人诉讼地位的提高及对法官的恣意和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自愿原则作为法院调解的基本原则,本质就是尊重当事人对自主权利的支配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合意解决纠纷的作用,否则强制或变相强制合意的调解就无法得到控制。而现在法院在调解上过于注重行政权力,为了完成调解率 ,为了大调解,有些时候不顾当事人是否自愿,都要调解 。笔者感叹 ,为何现代法治社会,法官办案要受到如此多的规定限制?
第四,法院调解对程序、时限、适用规则等问题未作规定 ,法官在调解中的随意性过大。比如什么情况下构成“调解未达成协议”,什么情况下应当进入判决程序。缺乏这样的制度约束,就会造成在当事人已无调解意愿或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 ,法官为了追求调解率,仍然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法院调解作为一种制度,它的“意思自治 ”与“利益协调”的本质,要求调解不可能象审判那样具有严格的程序制约 。但这并不意味着法院调解可以是法官随意性支配的过程 ,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中缺乏程序 、时限与适用规则的制约,事实上为法官的随意性留下过大的空间。
第五,法院内部的一些规定影响调解的适用。法院内部一些规定亦限制了调解的适用 ,如现在多数法院均规定了调解结案率、撤诉率、当庭宣判率 、上诉维持率等考核指标,法官办案不得不为完成指标而调解,甚至有些无法调解的案件也强制调解 ,这些规定都会对法官办案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
民事诉讼调解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合意为核心要素的解决纠纷的方式,这种合意是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则在纠纷解决领域的延伸,与审判相比 ,贯彻的是一种当事人主义。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长期以来在维护社会安定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开始日益显现其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在实践中,合法原则与民事诉讼调解之间的冲突和在司法实践中自愿原则与民事诉讼调解之间的异化以及在实践中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原则与民事诉讼调解的冲突 。合法是民事诉讼调解有效的前提条件 ,它既包括程序性合法也包括实体性合法。所谓的程序性合法,是指在调解的过程中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要求;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调解贯穿于审判程序的全过程 ,也就是说,可以在审判程序的任何一个阶段进行。
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调解并没有独立的程序,因此 ,民事诉讼调解具有非程序化的倾向,这给法官提供了过大的任意空间,产生了如下一些问题:法官过分依赖调解结案 ,导致案件反复调解、久调不决 、诉讼效率低下等 。我国民事诉讼将自愿原则处于调解原则的核心位置,它是法院调解制度能否健康发展,能否真正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自愿原则在实践中体现为程序上的自愿和实体上的自愿两层含义。在程序上 ,首先,这种自愿原则体现为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以调解来解决纠纷或者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 。其次,在自愿原则的支配下,当事人可在任意诉讼阶段提出要求调解 ,一旦进入调解程序,势必将中断原来的诉讼活动,这样便容易产生调解的任意启动 ,导致案件的诉讼程序缺乏连贯性,给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自愿原则应该体现为当事人双方在人民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是互谅互让、自愿协商的结果。民事诉讼调解是建立在当事人双方合意基础上的较为灵活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并非一定要查清事实 ,分清是非。只要当事人之间的合意既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又不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应允许该调解协议内容有效 。而查明事实 ,分清是非原则却明显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并且过于绝对,这与法院判决没多大的差别 ,若强调事实清楚而进行严格调查,则既耗时又耗资、牺牲了程序利益,这样,就忽视了民事诉讼调解本身具有的省时 、省力、节省司法资源、灵活 、高效的特点。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相对于判决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也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实现。
为了更好的节省有限的司法资源 ,实现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法律价值地位,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不能因现在有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而“因噎废食” ,应当更加重视调解在我国解决纠纷机制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总结经验教训,考虑我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 ,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调解制度的管理模式,加快立法进程 ,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及做法,探索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其建设之路,充分发挥民事诉讼调解在这新时期解决矛盾纠纷的功能和作用 ,使之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 。一定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定,充分发挥司法调解的功能作用,认真调处每一个民商事纠纷,最大限度地做到案结事了、胜败皆明 、定分止争。
以上为有关论述 ,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调解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几乎历朝历代的法律史料中都有对它的记载。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生命力和最具文化价值的司法制度 ,其内涵之丰富远非其它司法制度所比拟 。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国对调解制度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但它始终在我国的司法制度中和处理民事案件纠纷的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调解制度悄然复兴,通过其来发展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构筑现代司法制度不无裨益。
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意义”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平卉]投稿,不代表佳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ljlhy.cn/cshi/202507-103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佳连号的签约作者“平卉”!
希望本篇文章《人民调解制度的意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佳连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人民调解制度的意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人民调解制度的意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法律分析:...